第1358章 再臨抉擇
關燈
小
中
大
施延的父親吳固,是被德宗下令斬首。
原因便是崔後病歿,德宗悲痛欲絕,吳固當時職任尚藥局奉禦,德宗遷怒其失職,不問青紅皂白便將吳固處以極刑不說,甚至下令抄斬吳固滿門。
當時不僅渥丹的祖父裴相,就連徐國公崔政,也無法勸服德宗,崔政因為不忍,悄悄將吳固幼子營救出來,並交給族弟崔牧,為這幼子尋一妥當門戶,代為養育。
崔政之所以拜托崔牧,是因謹慎之故,那時崔牧因女兒還未入宮為後,在朝堂之上默默無聞,由他行事,更利於掩人耳目。
崔牧卻圖省事,幹脆把那幼子交給吳固的門生撫養,故這孩子後來改姓施,就是施延。
到小崔後入宮,認為施延可以利用,於是經籠絡之後,暗中薦舉施延入職尚藥局。
施延感激崔牧救命之恩,對於小崔後自然言聽計從,不過他為報答救命之恩,在尚藥局蟄伏多年,年歲越老,青年時的義氣逐漸磨滅,漸漸不滿於眼看賀燁即位,竟未將他升任奉禦長官一職,仍然要忍受隋逢幬在上壓制,那日僅僅因為些許矛盾,竟導致積怨爆發,酒醉後竟將如此生死攸關的機密,告訴了下屬曹安。
以至於鬧得遺害無窮,幾乎沒法收場。
江迂問清情由,也是懊惱無比:“你心中有不滿,為何不直言相告?你當聖上真信任隋逢幬,無非是因太後還在長安殿,鬧個什麽頭疼腦熱,大可由隋逢幬出面應對,省得牽連無辜!你就沒想想,聖上才剛即位,便將你升任奉禦,豈不顯明你為聖上耳目?太後還能放得過你?隨便找一借口,就能陷你於失職!”
施延這時也是悔之不及,臉色灰敗:“確怪我鬼迷心竅……也罷,下官自己闖下禍事,甚至可能牽連聖上,已經無顏面對崔公及義烈皇後,自遺其咎,怨不著旁人,阿翁放心,下官決不會連累阿翁,只是……家中妻小,還望阿翁能夠保全,他們可未參與這些罪行,將來只望能得宅居一所,薄田數畝,讓他們不至於衣食無著。”
江迂雖怨施延行事不慎,見他如此情狀,又明知施延性命難保,卻也不好再過於怪責,只好將施延那話稟知皇後,再求情道:“施延養父養母已經過世,他又是年近四十才得一子,如今尚且不足十歲,老妻只是尋常出身,眼下又還體弱多病……老奴跪求皇後體諒,庇護施延妻小,只要孤兒寡母能逃出性命,今後生計,老奴自會叮囑侄子照料。”
施延觸犯的可是謀害君主的不赦大罪,論刑當處族誅,就算他的養父養母已經過世,朝廷若要嚴辦,施姓族人也當連坐,就算周文宗時,曾限制族誅酷刑,可以寬赦親族,然施延的妻兒卻必須連坐,要想營救施延家眷,不可能引用律法正大光明的寬赦,也只能暗中將其轉移了。
於是未過多久,施延之子便“夭折”失治,老妻因悲痛欲絕,也“一命嗚呼”。
韋太後聞訊,心中大覺狐疑,憂慮是否皇後已有察覺?可她已經部署妥當,正等著謠言四起好趁機發難,在這關鍵時刻,也不可能追究施延的妻小是真死還是假死,因萬一只是湊巧,反而可能打草驚蛇。
再者她因節節敗退,折損大半人手,此時也的確有些力不從心,故而只好放過細枝末節,交待任知故,密切關註事態。
而施延因妻兒得到安置,果然再也不懼罪劫,原本想要以死謝罪,卻再次被江迂攔阻:“你以死謝罪,倒也一了百了,可韋太後怎會錯過這一機會?務必會質疑皇後殺人滅口,連累聖上,也要因為你我之罪,聲望大損!如今各地,原本便有這多豪貴不滿稅制改革,借此機會,便有旗幟叛變謀逆,到時天下大亂,戰火四起,莫說你,便是老奴,也是萬死難贖罪孽,事到如今,你可不能再輕舉妄動,還是等皇後如何定奪,再依言而行吧。”
十一娘打算先下手為強,趁謠言未曾四起,就將施延逮捕,但難點是,她不可能由近臣擔當主審,尤其賀湛,剛剛才得寬赦,如今更要謹小慎微,倘若主審此案再遭質疑,只能讓時勢更加惡化。
可無論馮繼崢,還是陶葆儀等正統派,只要參與此案,怎能輕信施延只是因為醉後妄言,盡敢詆毀當今天子?這樣的結論根本無法服眾,只能落下更多口實。
施延案必須要給天下一個足夠平息爭議的定論。
賀燁的聲望不能受損,所以江迂必須“清白”,是誰在幕後指使,才能讓天下信服?
好在小崔後當年促成施延獲職,行事確然機密,且事隔多年,崔牧等等涉事者已經過世,根本無據可察,施延的敗露,不會直接指向小崔後,也就是說只要這個背黑鍋的人,能讓朝堂信服,就足以挫敗韋太後的計劃,賀燁不會被牽連,天下也將恢覆太平。
十一娘卻遲遲無法下定決心,還是賀湛提出一個人選:“此人,非賀珅莫屬。”
仁宗無後,最大的得益者便是賀珅,因為賀衍若有子嗣,皇位又哪裏還輪得到賀珅之子賀洱?更不要說賀珅謀逆之行已被韋海池證實,說賀珅早藏禍心,倒也符合邏輯。
但仍有缺陷。
“死無對證,到底不能禁絕謠言。”十一娘擔心道。
“五姐忘了,仍有人證在世。”賀湛吐出三字:“莒世南。”
“賀衍之死,雖為莒世南造成,他也的確曾獲賀珅指使,但……”十一娘遲疑道:“與吐蕃結盟一事,莒世南功不可沒,然此功密不可宣,若曝其罪行,莒世南豈有生機?”
與吐蕃議和後,莒世南便“功成身退”,吐蕃王族本不知道一度深得他們推崇的“異士”真實來歷,大周更不可能宣告莒世南的功績,否則傳至吐蕃,離間之計也就昭然若揭,吐蕃讚普哪會容忍自己被大周皇室愚弄?到時撕毀和約,兩國又會再生戰亂。
這樣的功勞是不可能擺上臺面的,若揭曝莒世南弒君之罪,他哪有活路?
十一娘早對賀衍恩斷情絕,她不會因為賀衍之死仇恨莒世南,所以這件事,她雖已經察知,卻一直隱瞞賀燁,就是擔心賀燁知情後,不顧莒世南也算對社稷有功,毫不留情下令處決。
“五姐,現今情勢,已經不容猶豫了,我提議之前,已經與莒世南面談,他對於曾為罪孽,引發紛爭,至今難以釋懷,他願意承擔罪責,只有一個條件!”賀湛道:“便是為懷恩王及十萬義士,平反昭雪。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原因便是崔後病歿,德宗悲痛欲絕,吳固當時職任尚藥局奉禦,德宗遷怒其失職,不問青紅皂白便將吳固處以極刑不說,甚至下令抄斬吳固滿門。
當時不僅渥丹的祖父裴相,就連徐國公崔政,也無法勸服德宗,崔政因為不忍,悄悄將吳固幼子營救出來,並交給族弟崔牧,為這幼子尋一妥當門戶,代為養育。
崔政之所以拜托崔牧,是因謹慎之故,那時崔牧因女兒還未入宮為後,在朝堂之上默默無聞,由他行事,更利於掩人耳目。
崔牧卻圖省事,幹脆把那幼子交給吳固的門生撫養,故這孩子後來改姓施,就是施延。
到小崔後入宮,認為施延可以利用,於是經籠絡之後,暗中薦舉施延入職尚藥局。
施延感激崔牧救命之恩,對於小崔後自然言聽計從,不過他為報答救命之恩,在尚藥局蟄伏多年,年歲越老,青年時的義氣逐漸磨滅,漸漸不滿於眼看賀燁即位,竟未將他升任奉禦長官一職,仍然要忍受隋逢幬在上壓制,那日僅僅因為些許矛盾,竟導致積怨爆發,酒醉後竟將如此生死攸關的機密,告訴了下屬曹安。
以至於鬧得遺害無窮,幾乎沒法收場。
江迂問清情由,也是懊惱無比:“你心中有不滿,為何不直言相告?你當聖上真信任隋逢幬,無非是因太後還在長安殿,鬧個什麽頭疼腦熱,大可由隋逢幬出面應對,省得牽連無辜!你就沒想想,聖上才剛即位,便將你升任奉禦,豈不顯明你為聖上耳目?太後還能放得過你?隨便找一借口,就能陷你於失職!”
施延這時也是悔之不及,臉色灰敗:“確怪我鬼迷心竅……也罷,下官自己闖下禍事,甚至可能牽連聖上,已經無顏面對崔公及義烈皇後,自遺其咎,怨不著旁人,阿翁放心,下官決不會連累阿翁,只是……家中妻小,還望阿翁能夠保全,他們可未參與這些罪行,將來只望能得宅居一所,薄田數畝,讓他們不至於衣食無著。”
江迂雖怨施延行事不慎,見他如此情狀,又明知施延性命難保,卻也不好再過於怪責,只好將施延那話稟知皇後,再求情道:“施延養父養母已經過世,他又是年近四十才得一子,如今尚且不足十歲,老妻只是尋常出身,眼下又還體弱多病……老奴跪求皇後體諒,庇護施延妻小,只要孤兒寡母能逃出性命,今後生計,老奴自會叮囑侄子照料。”
施延觸犯的可是謀害君主的不赦大罪,論刑當處族誅,就算他的養父養母已經過世,朝廷若要嚴辦,施姓族人也當連坐,就算周文宗時,曾限制族誅酷刑,可以寬赦親族,然施延的妻兒卻必須連坐,要想營救施延家眷,不可能引用律法正大光明的寬赦,也只能暗中將其轉移了。
於是未過多久,施延之子便“夭折”失治,老妻因悲痛欲絕,也“一命嗚呼”。
韋太後聞訊,心中大覺狐疑,憂慮是否皇後已有察覺?可她已經部署妥當,正等著謠言四起好趁機發難,在這關鍵時刻,也不可能追究施延的妻小是真死還是假死,因萬一只是湊巧,反而可能打草驚蛇。
再者她因節節敗退,折損大半人手,此時也的確有些力不從心,故而只好放過細枝末節,交待任知故,密切關註事態。
而施延因妻兒得到安置,果然再也不懼罪劫,原本想要以死謝罪,卻再次被江迂攔阻:“你以死謝罪,倒也一了百了,可韋太後怎會錯過這一機會?務必會質疑皇後殺人滅口,連累聖上,也要因為你我之罪,聲望大損!如今各地,原本便有這多豪貴不滿稅制改革,借此機會,便有旗幟叛變謀逆,到時天下大亂,戰火四起,莫說你,便是老奴,也是萬死難贖罪孽,事到如今,你可不能再輕舉妄動,還是等皇後如何定奪,再依言而行吧。”
十一娘打算先下手為強,趁謠言未曾四起,就將施延逮捕,但難點是,她不可能由近臣擔當主審,尤其賀湛,剛剛才得寬赦,如今更要謹小慎微,倘若主審此案再遭質疑,只能讓時勢更加惡化。
可無論馮繼崢,還是陶葆儀等正統派,只要參與此案,怎能輕信施延只是因為醉後妄言,盡敢詆毀當今天子?這樣的結論根本無法服眾,只能落下更多口實。
施延案必須要給天下一個足夠平息爭議的定論。
賀燁的聲望不能受損,所以江迂必須“清白”,是誰在幕後指使,才能讓天下信服?
好在小崔後當年促成施延獲職,行事確然機密,且事隔多年,崔牧等等涉事者已經過世,根本無據可察,施延的敗露,不會直接指向小崔後,也就是說只要這個背黑鍋的人,能讓朝堂信服,就足以挫敗韋太後的計劃,賀燁不會被牽連,天下也將恢覆太平。
十一娘卻遲遲無法下定決心,還是賀湛提出一個人選:“此人,非賀珅莫屬。”
仁宗無後,最大的得益者便是賀珅,因為賀衍若有子嗣,皇位又哪裏還輪得到賀珅之子賀洱?更不要說賀珅謀逆之行已被韋海池證實,說賀珅早藏禍心,倒也符合邏輯。
但仍有缺陷。
“死無對證,到底不能禁絕謠言。”十一娘擔心道。
“五姐忘了,仍有人證在世。”賀湛吐出三字:“莒世南。”
“賀衍之死,雖為莒世南造成,他也的確曾獲賀珅指使,但……”十一娘遲疑道:“與吐蕃結盟一事,莒世南功不可沒,然此功密不可宣,若曝其罪行,莒世南豈有生機?”
與吐蕃議和後,莒世南便“功成身退”,吐蕃王族本不知道一度深得他們推崇的“異士”真實來歷,大周更不可能宣告莒世南的功績,否則傳至吐蕃,離間之計也就昭然若揭,吐蕃讚普哪會容忍自己被大周皇室愚弄?到時撕毀和約,兩國又會再生戰亂。
這樣的功勞是不可能擺上臺面的,若揭曝莒世南弒君之罪,他哪有活路?
十一娘早對賀衍恩斷情絕,她不會因為賀衍之死仇恨莒世南,所以這件事,她雖已經察知,卻一直隱瞞賀燁,就是擔心賀燁知情後,不顧莒世南也算對社稷有功,毫不留情下令處決。
“五姐,現今情勢,已經不容猶豫了,我提議之前,已經與莒世南面談,他對於曾為罪孽,引發紛爭,至今難以釋懷,他願意承擔罪責,只有一個條件!”賀湛道:“便是為懷恩王及十萬義士,平反昭雪。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